
很多企业不想做营销活动,但又无法承担巨大的运营成本。但网络炒作成本不高,能有效扩大宣传。也可以结合营销活动的进度进行适当调整。在线炒作可以将信息传播给已建立的客户,然后针对消费者。一旦客户的需求得到满足,他们开始信任企业及其产品,企业与客户的距离就可以不断缩小,最终企业用户可以被公司使用。并且增强客户粘性,有利于以后产品的销售。
- 2021-09-30 01:04
不经论证,就能打破能量守恒定律,给人炒作的怀疑。
最近,停电席卷了许多地方。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广西南宁龙盛达发电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龙盛达)声称研发出了一种“不需要任何原材料,不受任何外界干扰”的发电技术,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。
其官网显示,公司成立于2018年,是一家专注于电容补偿自循环发电机组研发生产的企业,属于国家高新技术、国家新能源、高新技术企业。上述专利发电技术被称为“电容补偿自循环发电系统”,它“只需从自身储存的电源开始,就能连续发电和输电”。该公司表示,它“完全突破了能量守恒定律,而是通过电子杠杆和机械杠杆的原理,实现了无功补偿和自循环发电的效果”。
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发明,不仅可以解决电力短缺,还可以输出更多的能量。但是,对于这种创新的发明技术,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还是很难说是真是假。
当然,判断真假需要经过行业专家的调查、甄别和论证,但目前似乎还没有专家论证,所以需要从一些常识和程序上判断真假。
从申请发明专利的时间和程序来看,该专利在相关网站的申请目前处于“实质审查生效”阶段。据了解,专利申请的程序是提交申请、受理申请、进行初步审查、进行实质性审查和授权认证。现在处于“实质审查生效”阶段,意味着专利已经进入实际审查状态,但还没有被授权颁发证书。也意味着专利符合许可条件就已经被审查授予,但不符合许可条件也可能被驳回。
所以公司的“自循环发电”目前还没有获得最终的专利授权,公司在官网公示的所谓专利号只是专利申请号。
除程序外,公司其他参考文献难以认定,如称其为“国家高新技术、国家新能源、高新技术企业”,需要确认。此外,它是一家成立仅3年的小微企业。当然,这些条件并不否认公司拥有真正的“自循环发电”技术,但它需要专业的考试和认证。
另一方面,判断“自循环发电”是真是假,需要从现有的科学认知和原理来分析。该公司表示,“自循环发电”技术“完全突破了能量守恒定律”。然而,多年来,有人声称它的发明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,但最终却无法打破。能量守恒定律是指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,也不会凭空消失,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,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,而能量总量不变。能量守恒定律表明,人们不可能在没有获得能量的情况下,利用机械手段不断向外界输出能量。
此后,有人提出了第二种永动机,即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,使机器连续工作。这种永动机虽然有能量输出,但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,无法实现。因为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是有方向性的: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,但内能不能在不引起其他变化的情况下完全转化为机械能。
根据龙升达的说法,打破能量守恒定律的是“不需要任何原材料,不受任何外界干扰”,但这本身就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(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,也不会凭空消失),同时也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(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内能,但内能不能完全转化为机械能)。
当然,龙胜达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——从自身储能电源入手,持续发电输电,通过电子杠杆和机械杠杆原理,达到无功补偿和自循环发电的效果。这个表达虽然有些烧脑,但可以解释为:发电,就像水电、火力(煤)、核电一样,需要能量输入,发电机才能旋转发电。除了水力、火力和核能,现在还有电(力)来发电。那么,这个初始电能从何而来,如何才能持续获得电能并保持输入到发电机中持续发电,用于发电的输入电能是否远远小于产生的电能输出?只有这样,电能才能在不赔钱的情况下发电,否则就无法持续发电。
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,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,也不会凭空消失,需要减去发电过程中的能量消耗,也就是所有内能能否转化为机械能。因此,“自循环发电”就是如何保持源源不断的发电,这不仅需要专家论证,更需要基础科学理论的印证。
在当前限电的大背景下,如果有一种“自循环发电”的技术,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人们供电,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,无疑是一大科学突破。但是,不加论证地断言它能打破能量守恒定律,也给人一种炒作的嫌疑,使人怀疑它是一种营利行为。比如我们可能要用这个炒作来加快专利审批。同时,如果有人不知道该怎么做,可能会吸引一些投资,结果难以预料。这方面有过相关的经验教训,比如水油转换、水氢发动机、立体快车等。
不可否认,“自循环发电”是一项富有想象力的发明,或许可以解决能源问题,但必须先进行科学论证。不经过论证,不充分说明科学原理,不经过授权,就发表专利,难免让人觉得不靠谱。
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张天侃
编辑虞照
红星提交的评论:hxpl2020@qq.com。
最新动态
相关资讯
